成都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到2030年全面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5月14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成都提出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成都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社会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互补融合发展形成规模,中央和省明确的医疗保障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到2030年,按要求全面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的健康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医保基金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医保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目标。
探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
建设科学平衡的医保政策体系
在建设科学平衡的医保政策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成都将夯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完善门诊分类保障机制,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做好全生命周期制度保障,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具体来看,成都将在权限范围内探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均衡各方筹资缴费责任。建立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跨制度转移接续机制,保持基本医疗保险权利义务配置相对均衡。同时,增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互助共济保障功能,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制度,合理确定病种保障范围。
为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成都将建立医保基金应急预付机制,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确保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优化医保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应急医保公共服务机制。探索建立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免费救治制度。落实国家对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统筹使用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
在构筑平稳高效的医保运行支撑体系方面,成都将创新医保协议管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同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构建完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规定实施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等按规定实施按人头、按病种付费。加大支付方式改革对中医药、医养结合机构、家庭医生医保签约等的支持力度。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行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适应的“一个总额付费”医保管理制度,可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资金。
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和支付体系
搭建规范协同的医保创新发展体系
为搭建规范协同的医保创新发展体系,实施意见提出,支持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促进社会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融合发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按规定推动医疗保险数据、信用等资源在商业健康保险中运用。推动发展普惠式商业健康保险,构建高效、安全、互补的便捷化结算平台,按规定共享医保风控和结算渠道。
同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和支付体系,价格政策按公立、非公立实行分类管理,推动一站式线上结算。探索门诊特殊疾病线上处方认证、流转及延伸配送服务,促进互联网诊疗项目市场应用。
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也在路上。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共享医学发展。建立健全第三方医学检验项目、第三方影像服务项目医保支付目录,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结合医疗机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推进医学检验项目集约化供给。推动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降低医学检验检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此外,成都还将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完善医保药品单行支付机制,丰富医保高值药品应用场景,畅通国家谈判及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进院渠道,提高药品可及性。还将充分发挥医保杠杆撬动作用,汇聚全球医药健康领域技术、数据、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深化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医疗保障战略联盟和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联盟交流合作,集聚人才链、搭建合作链、完善创新链、畅通融资链,推动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探索推动成渝两地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打造高效便捷的医保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意见提到,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保障事业协同发展。按照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相关工作要求,联合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研究制定四市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按要求探索推动成渝两地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建立健全跨区域就医协议管理机制,推进成德眉资四市医保协议管理同城化发展。强化医保监管联动,实施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管。
同时,成都将打造高效便捷的医保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强化特殊群体服务,实现经办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按规定扩大异地住院医疗费用、跨省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
全国统一的医保电子凭证也将全面推广。实施意见提出,成都将加强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医疗保障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加快推进全市医保业务编码标准的数据全覆盖、编码全转换、系统全贯通,全面推广全国统一的医保电子凭证,创新开展数据要素化、治理现代化、生态高能级的医保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数转型、用数管理、因数发展”的医保大数据创新价值链和“互联网+”医保生态服务圈。
红星新闻记者彭惊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