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发布!货币政策,又有关键信号
作者丨唐婧 编辑丨周炎炎 图源丨新华社 5月9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系统回顾2024年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阐释了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及重点安排。 在分析内外部经济形势时,央行表示,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持续存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也要看到,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发展信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报告》明确,将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扩大国内需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报告》还设置了六个专栏,就MLF淡化政策利率色彩后的定位、金融如何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如何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完善债券市场体制机制有关举措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例如,央行明确,在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的同时,还将出台金融促消费一揽子政策举措,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消费金融服务。 央行在以“持续完善金融服务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专栏2中表示,当前我国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为消费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消费领域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文体旅游、养老托育、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领域个性化、高品质供给存在缺口,县域服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报告》指出,从金融支持消费情况看,传统信贷依赖度较高,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占比偏低,信贷产品适配性不足,需要通过构建与消费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扩大消费领域高质量金融供给,最终形成消费与金融相互赋能、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持续释放消费市场增长动能。 下阶段,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 央行在以“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为题的专栏3中指出,以融资费用为主的非利息成本,包括抵押费、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涉及多个收费主体,收费名目多、不透明,层层叠加,导致部分企业“体感”的融资成本仍较高。 为此,自2024年9月起,央行在山西、江西、山东、湖南、四川五个省份试点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对各类融资费用进行统一明示,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今年以来,又有贵州、安徽、福建等多个省份陆续加入试点。 一是提高融资“透明度”,保障企业知情权。“贷款明白纸”详细列明了企业需承担的贷款利息支出和各项非利息支出,并列示了收费主体、支付方式、支付周期等,减少信息不对称,使企业对各项融资费用心中有数。 二是提高融资“适配度”,推动融资成本下降。企业通过填写“贷款明白纸”,能够更加全面、清晰了解是否充分享受了优惠政策,还有哪些减免空间,能够在“明底数”的情况下争取政策优惠,或通过议价合理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提高银企“信任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贷款明白纸”将散落在合同或协议文本中的各项成本归集到一起,便于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也有利于增强银企双方互信,深化合作共赢。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贷款利息成本已经很低,未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关键是要降低抵押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调研结果显示,一些企业贷款的非利息收费名目繁多,占整体融资成本的比重甚至高于利息成本。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地方政府、财政等各部门也要发挥合力减轻企业非利息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维护并提升企业信誉。 央行在上述专栏中表示,试点工作主要从提高融资透明度、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但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优化企业融资环境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下一步,央行将持续深化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融资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央行在以“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支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为题的专栏4中指出,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定价效率、机构债券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投资者行为、债券市场结构、税收制度等,均会一定程度影响债券市场利率的形成和传导。 央行在上述专栏中表示,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利率体系形成完善过程中,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和宏观审慎管理,对防范系统性风险十分重要。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做市商考核,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促进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为利率市场化推进和货币政策调控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还有业内专家建议,从市场投资者结构看,未来要鼓励大银行开展更多债券交易业务,助力维护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债券市场合理定价;从券种结构看,可以参照发达经济体实践,对某一期限的债券交易也围绕一揽子债券进行,比如10年期国债交易时,剩余期限在10年左右的国债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几只债券交易特别活跃,而一些过去发行的老债券很少交易;从税收制度上,目前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对部分债种的短期交易意愿较强,这方面也有进一步完善空间。 在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央行明确表示,持续增强债券市场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推动公司债券法制建设。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持续推进柜台债券业务扩容和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做市商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联动机制,推动承销、估值、做市等业务规范发展,提升债券市场定价功能、活跃度和稳健性。 本期编辑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