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办政策例行吹风会 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划重点

时间 • 2025-07-23 11:40:18
振兴
产业
乡村
发展

国新办于7月1日(周一)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等介绍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全面部署。

7月1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作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粮食产能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3万亿元,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如今,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产业,正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总体上看,乡村产业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这次国务院印发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是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概况起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乡村产业定位更加准确。《意见》明确,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源于传统种养业和手工业,主要包括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具有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以及农业功能充分发掘、乡村价值深度开发、乡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特征,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第二,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的格局。二是以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融合主体、催生融合业态、搭建融合载体、建立融合机制,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培育提升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四是以创新创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改变过去乡村产业主要依靠人力、地力等传统要素发展的局面,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展创新创业领域。

第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求更加具体。《意见》强调,各地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要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保障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乡村产业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是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同时,《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汇聚强大力量,共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现场记者提问摘选如下: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些年,在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中,很多涉及到乡村产业振兴。请问此次《意见》中有哪些新的政策“含金量”,与以往有什么联系和不同?谢谢。

A:余欣荣:

这个问题进一步聚焦了政策,感谢你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关心。这一次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延伸、拓展、细化和实化,在“钱、地、人”这三个方面我们力求打出“组合拳”。

具体来说,在“钱”的方面:一方面,健全财政投入机制。这里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例。经过测算,这一比例的提高将会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同时,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大家知道,金融服务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这一次文件重点提出了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初步测算,这项措施将会增加10万亿元以上的县域贷款余额。

在“地”的方面: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时候,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融合发展,这方面盘活后,就会更好地拓展乡村产业用地空间。

在“人”的方面: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现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谢谢。

Q: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的问题,一些乡村留不住人,日渐凋敝。请问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化解“空心村”的问题会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A:曾衍德:

谢谢。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出现这些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乡村没有产业。没有产业,乡村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这里“一切”,所指的是农村全局、全面、全方位的。没有产业,就没有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也就是一个“空中楼阁”。解决好“空心村”问题,根本的还是发展乡村产业。我们提出主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要把产业更多留在乡村。过去都是农村搞种养业,城市搞加工流通,农民拿不到多少收益,现在我们就要改变这些问题。在《意见》中提出要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这些都是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都要尽量把这些留在农村。

第二,要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目前,在田头就业的农民在减少,一些青壮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这些外出务工的不是不想在乡村就业,而是乡村的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岗位较少,他们只能往外跑。所以这次文件中提出,要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引导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中心镇和物流节点集中。这些措施就是要把更多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第三,要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目的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目前,一些乡村产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增值收益留给农民的不多,这些状况也需要改变。《意见》中提出,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不但有业就、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

我们提出的这三条如果做到位了,乡村振兴就有希望了,我想,农业农村就会出现三大变化:一是农业强起来。通过发掘农业的新功能和新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就提高了。二是农村美起来。通过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战略,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带动农村繁荣、乡村美丽。三是农民富起来。产业兴旺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拓宽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就富裕了。谢谢。

Q:路透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非洲猪瘟对全国很多养殖户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项农村振兴计划将如何帮助那些失去了所有猪,但又没有得到政府补偿的养殖户。另外,中美贸易战影响下,导致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波及到很多农户的生计和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请问您打算如何减少贸易战带来的影响,恢复他们的收入?谢谢。

A:余欣荣:

谢谢路透社记者提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就是非洲猪瘟疫情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我国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6月30日,已经发生的143起疫情中,有131起解除了疫区封锁,25个省份的疫区全部解除封锁;今年共发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月均发生数保持在个位数。下一步,我们重点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继续强化监测排查、疫情处置、调运和屠宰环节的监管、餐厨废弃物管理等,严禁使用泔水喂猪。二是抓好分区防控。指导加快推进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三是加强境外疫情的防堵。进一步加强互市贸易生猪、其他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和监测排查,强化入境口岸等高风险区域巡查。

您刚才提的第二个问题,有关中美农业贸易这方面的问题。6月29日,中美两国元首在日本大阪成功会晤,一致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美方不再对中国产品加征新的关税。您关心的涉及到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