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护航成都民营经济发展
从政企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到资源对接的“无缝衔接”,从场景赋能的“制度创新”到专项治理的“精准破题”,成都正以“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8月4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成都市深化“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向彬介绍了成都深化“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最新“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全市走访服务企业13.29万户,线上线下收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3.8万条,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一项项跃动的数据背后,是成都以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的坚定决心。
政企“零时差”互动
将共性问题转化为制度创新
“从提交问题到解决方案落地,仅用了一周时间!”成都新津事丰医疗器械负责人回忆起今年4月的“求助”经历时感慨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企业6万件注射器产品积压,通过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建立的政企沟通微信群反馈后,市区两级部门迅速联动,一周内便在“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供需对接活动”中为其匹配到50余家意向采购方,及时化解企业燃眉之急。
这一案例,正是成都健全政企沟通机制、践行“有需必应”承诺的缩影。近年来,成都创新构建“线上随时见、线下定期见”的立体化沟通网络——
线上高效运行24个政企联络群“随时听”,同步开通“民企之声”暖企热线,常态化开展“民企大调查”;线下每周举办2场“民企会客厅”活动,实现企业诉求“零时差”响应。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走访服务企业13.29万户,线上线下联动收集问题3.80万个,办结率达98.97%。
更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将共性问题转化为制度创新,针对政务服务、权益保护、公平竞争、要素供给等民营企业反映的典型问题,相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了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政策举措,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具体措施。
闭环解决企业诉求
全链条赋能企业成长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前方高能人工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俊文用这八个字总结出海经历。今年4月,他随成都政企代表团赴沙特参加“国家月”活动,在政府搭建的高层对接平台上,迅速锁定合作项目,企业全球化战略首战告捷。
针对壹玖壹玖集团提出的简化简易食品加工行政审批流程的诉求,成都不久后便出台新规定。目前壹玖壹玖已如期实现跨界卖咖啡,试点门店近一个月销售增长超300%。
面临短期流动性难题的成都万维图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民促中心发出求助后,不到一周成功获得贷款700万元。
……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也可窥见成都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的解题逻辑——始终围绕“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四大共性需求展开。一方面,通过“民企服务系列活动”实现资源高频对接,目前已累计开展410场活动,覆盖16条重点产业链。另一方面,聚焦园区服务提质增效,实施“揭榜挂帅”改革,对345家“镇园之宝”企业进行精准培育。
同时,针对企业“融资难”普遍痛点,成都上半年累计兑现惠企资金52.43亿元,其中免申即享事项资金29.6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通过构建“线下科创岛+线上科创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创新要素聚合、创新转化等一站式服务。
八大功能平台构建良好生态
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品牌
能跳啦啦队舞蹈的人形机器人、自动巡逻的安保机器狗、水下清洁机器人……7月30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赋能世运产品展示暨媒体体验日现场,20余款“成都造”前沿科技产品集中亮相。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深化了科技与文商旅体的融合,更成为成都以场景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场景赋能,是成都服务企业全周期需求的核心抓手。通过常态化发布场景需求与供给“两张清单”,市民促中心已收集947项需求、307项能力,推动81项场景需求和11项能力落地,吸引上万家企业参与对接。从场景搭建到应用落地,如何系统性构建起民营企业全周期服务的生态闭环?当前,市民促中心已初步搭建起涵盖场景发布、供需对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引育、蓉商出海、国企民企合作、法律服务的“八大平台”服务功能,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回应民营企业的核心需求,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痛点。
“中心将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机制,狠抓改革攻坚。”向彬表示,聚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成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将持续做好政策的跟踪问效,为企业专注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保障,不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金字品牌,为企业提供更有诚意、更有温度、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
红星新闻记者陈学志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