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代表委员这五年│全国政协委员许强:一纸提案变“救命”警报

时间 • 2025-11-10 14:44:51
产业
灾害
数据

“过去几年履职,我的不少提案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的还直接推动了相关行业科技进步。”2月20日,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自豪地说。

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和提前预警是许强研究了十几年的课题。过去4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自然灾害防治难题,并推动行业发展进步”,是他履职生涯中致力推动的方向。在他看来,这也是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的使命与担当。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以科技创新助力“双圈”发展,也是许强关注的重点。

▲许强

以现代技术赋能地质灾害防治

他的一纸提案变成“救命”警报

在诸多被关注的提案中,许强特意提及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提案。

该提案建议,尽快引入现代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等高新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三查”体系,并强化专业监测预警,以此实现对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的主动防范,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许强告诉记者,该提案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已安排专项在全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开展基于“三查”体系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普适型专业监测预警,并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将继续协调财政部在专项资金中安排相关项目。同时,推动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部委和地方层面地质灾害防治数据等资源,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云平台。

随着提案建议的落地落实,目前,“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在四川、贵州等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的防灾实效。比如,2019年2月17日,发生在贵州省兴义市龙井村9组的岩质滑坡,由于该项技术成果提前53分钟预警,400多名群众提前撤离,无一人伤亡。

一纸提案变救命“警报”,这让许强感到十分欣慰。

从行业来看,提案内容被广泛报道后,测绘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少企事业单位着手研究如何利用现代遥感技术进行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贵州和四川更是直接投资数亿元开展相关示范研究和推广应用。

聚焦该领域,之后的履职生涯里,许强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应用发展。比如,他先后提交提案,建议实施全域“激光雷达计划”,让地灾隐患无处藏身;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自然灾害多灾种预警;利用地震台网实现大型自然灾害的速报,等等。

“这些提案拓宽了高新技术应用场景,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许强以激光雷达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的产值已达数百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在中国,此前很多人并不知道激光雷达可用于自然灾害领域,如果未来我国在激光雷达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使相关产品价格大幅降低,那么行业发展规模增速将得到明显提升。

关注成渝

以科技创新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成渝如何协同唱好“双城记”持续受到关注,以科技创新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是许强关注的重点。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聚焦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许强建议,应聚焦重点领域,打通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显著的产业集群。除了构建产业群的“硬环境”外,还应下大力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软环境”。

▲科学城资料图

许强提出,针对“一城两地”的产业布局问题,要分类整理,在两地西部科学城和各园区的规划建设中,深度挖掘两地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特色,充分发挥共建共享的制度优势和建设机遇,把竞争思维转化为合作思维,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强强联合、互补支撑,集中力量打造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可以在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等完备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基础上,衍生发展为这些产业领域提供支撑的有力配套,巩固和加强这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优势。”许强表示。

除了构建产业群的“硬环境”外,许强认为,还应下大力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软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产业生态和氛围。比如,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把政策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资本、人力、知识、技术和设备、土地等固定资产围绕优势产业流动起来。

事实上,和许强一样,还有很多人都在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备受瞩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白纸作画到蓝图绘就,近两年时间,多项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意味着‘双圈’建设有了全方位的遵循标准和方向指引,我对此充满期待。”许强说。

持续关注科技创新

打破数据壁垒,进行公益性数据的开放、共享、共用

今年,科技创新依然是许强关注的重点,“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部分数据尤其是公益性数据的开放、共享、共用”,是他建言献策的方向。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万事万物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正是催生这种时代特征的根本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如何分析和利用大数据对业务、对人类产生帮助,才是它的价值所在。”许强曾多次前往全国各地的大数据中心进行调研,在他看来,由于一系列因素,目前,国内数据的开放共享进展都不尽如人意。

“这与我国的数据壁垒有关。”许强表示,目前,各行业和部门都将数据捏在自己的手中,尤其是一些公益性的调查、监测、测试等。同时,他认为当下对于保密数据的界定范围太宽泛,已不适应当下科技快速发展需要。

“从某种角度来看,数据壁垒已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许强建议,应从国家层面推动此事,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对部分数据尤其是公益性数据进行开放、共享、共用。

仅仅开放某一领域的数据还不够。他强调,大数据应是各行业、各方面的数据。因此,除政务数据外,各行业的数据都应纳入地方大数据中心以及开放共享的范畴中。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图据受访者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