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捐赠活动叫停,往年的“账”也要再翻翻

时间 • 2025-11-02 07:55:02
活动
募捐

靠红头文件推动,学校、教师执行,面向中小学生的募捐活动,很难是真正的慈善。

近日,河南省林州市教育体育局联合林州慈善总会号召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捐压岁钱,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3月5日,林州市教体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通报,林州市教体局联合林州慈善总会下发通知,决定停止该活动。

“你的压岁钱,爸妈来替你保管。”这是父母对孩子说过的最大谎言——类似的调侃,每年都有。当然,大家都明白,这仅仅是调侃,父母为孩子保管压岁钱要说是谎言,也只能说是善意的。但是,冲着孩子压岁钱而来的募捐活动,的确需要警惕。尽管作为活动发起方之一的林州市慈善总会方面曾表示,活动坚持学生自愿、量力而行、重在参与的原则,不向学生设置最低捐赠额度,可以不捐;此外,募捐款会设立教育基金帮扶患病以及家庭困难学生。看起来,这似乎既体现了自愿原则,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可谓程序和初衷都很正当。但是,当这样的募捐活动面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学生时,显然没那么简单。以红头文件下达募捐活动指令,一开始其实就有了强制、摊派之嫌。慈善法中明确规定,开展募捐活动,应当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但是,这样的募捐何以保障幼儿园学生的“知情权”?退一步讲,即便充分肯定文件本身的初衷,我们也很难想象,当这一幕发生在学校时,它能够真正体现自愿。比如,学校收到上级红头文件,难免会考虑到这项工作的“完成度”,在传递给学生时,很可能就会出现不自觉的加码操作。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很难有真实的自愿选择。比如,家长会担心如果不“配合”,自己孩子会不会受到区别对待?而孩子的参与,更多也难以避免攀比、从众心理的驱使。因此,靠红头文件推动,学校、教师执行,面向中小学生的募捐活动,很难是真正的慈善。最终,也难以为孩子培养正确的慈善观念。这些年,教育部门一再重申,不得给学校或向教师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或家长参与各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显然,这类募捐活动,就属于凭空加重学校和教师负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同时,也可能伤害家校关系。面对舆论的争议,当地相关部门叫停了活动,这是一种明智的回应。但是,还有些疑问需要厘清。从公开报道来看,这项活动在当地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那么,此前所募捐的“压岁钱”,是否充分按照慈善操作规范履行了相应的程序?比如,它的用途公开了吗?而今年的活动叫停了,明年是否还要继续?这些问题不妨一次性讲清楚,给学校、教师和家长一个更明确的交代。当然,其他地方更应该引以为戒。而在什么是真正的慈善,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对学生做什么,不能对学生做什么等原则性问题上,我们仍需要更明确的共识和底线意识。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